《五八劫》:1958年的「摇篮惨案」
《五八劫》:1958年的「摇篮惨案」
《五八劫》:1958年的「摇篮惨案」
反右运动使近一半中国知识分子菁英被打成了右派。(法新社)
作者:宋石男
2020年08月07日
·
·
使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具有共同的过去,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同一体,也许是历史学最古老和最经常的社会职能。这种职能至今仍未完全丧失。
然而,总有一些过去,它们虽是民族或国家的共同经历,却被扭曲原貌,武断地植入历史教科书及意识形态,于是成为神话——譬如义和团;与此同时,也总有另一些过去,它们确是民族或国家的共同经历,却被粗鲁地遮掩,试图一笔勾销,于是成为禁忌——譬如反右。
有学者认为,反右运动是中共建政后,一系列大规模群众政治运动的起源,它与后来的大跃进、大饥荒、文化大革命,以及西单民主墙、四五运动、六四事件,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。触一发而动全身,为捍卫自有政权之合法性,当局遂采取回避与强制遗忘的手段。
就在2007年初,反右五十周年之际,中宣部召集各省市分舵负责人,口头传达了17条指示,其中包括:不能出版有关反右与文革历史的文章、回忆录和相关书籍。稍后,2007年3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《关于1957年反右运动问题的若干意见》,再次重申固有立场。
然而,如夏多布里昂所言,「当一切都在强权面前颤抖时,历史学者便出现在舞台上,接受公众的复仇委托」。来自民间的历史学者——王建军(天涯ID王大爷)老人编纂的《五八劫:一九五八年四川省中学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记实》,就是一本关于反右的「复仇」之作。只是此种复仇,不是用火与剑,而是用真相;书中记录的「右派」,也是一群特殊的「右派」——中学生「右派」。
以中学生身份(多属未成年人)被卷入政治运动,可谓骇人听闻。即使在清康雍干三代文字狱最盛行之时,也罕有直接向未成年人开刀之举。《五八劫》一书,以大量第一手的档案、卷宗、当事人回忆录,向我们呈现了发生在1958年的四川的至为荒唐的一幕:中学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。
这场运动由时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、中共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李井泉发起,在四川省各中学及中专中开展,实质是以中学生为主体的「反右」运动。最终,被定为三、四类份子的学生,分到各厅局变相劳改的就有3,200人,这个数字还不包括已送劳教和押送农村监督劳动改造的。
而当时全川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不到一万人。也就是说,1958届四川高中毕业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,在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」中因言获罪(这些言论多是被诱发出来的,犹如毛说的「引蛇出洞」,或「阳谋」),不但被剥夺上大学的权利,而且成为「政治贱民」,受到「准专政」。
具体经过,书中叙述大致如下:
1958年1月26日—2月16日,在四川省委直接布置与领导下,成都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率先开展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」,旋即推广到全省各市、州、县。据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批转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《关于中等学校继续深入开展整风运动的意见》。
运动主要采取「大鸣、大放、大字报、大争辩」的方式,「对于放出来的反动言论或反社会主义份子,要在学生中当作典型思想认真地加以批判,并列为操行评语内容,作为这个学生升学、就业审查的内容」。
运动的结果,划为四类(「立场反动,有一系列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」)和三类(「立场动摇,认识模糊」)的中学生一律以「操行不及格」为由,严禁高校录取。
四类还特别定为「反对社会主义份子及坏份子」,明确为「敌我矛盾」,「根据中央关于高等学校右派份子处理的指示精神」进行处理,有的遣返农村,劳动教养,有的和三类学生及所谓「家庭与社会关系复杂」的学生一起分到基层生产单位「锻炼改造」,「不给予干部和工人称号,一律叫试用人员」,并明确「限制使用」:「绝对不能分作党团、人事、保卫、计划、财务和重要业务工作」,「不能提拔选送入学,个别培养」,「政治上应时时对他们提高警惕」。
更惊悚的是,四川一些县市还将运动扩大到初中,于是被划为「反社会主义份子」的学生中,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。
正如黄一龙在《跋〈五八劫〉》里所说:「这是一场有组织有领导的对未成年人的政治迫害,它直接间接导致若干幼小生命的终结,更夺走了成千上万孩子至少二十年宝贵的生命,其性质正如对摇篮中的婴儿实行集体谋杀」、「处心积虑,撒饵下套,一个政府对自己治下的小孩子下毒手,把他们扼杀在摇篮」。
关于这一「摇篮惨案」,钱理群对之有详尽的背景分析,矛头直指毛泽东。
钱分析,在1957年,毛泽东的危机感(恐惧感)主要有二:领导权的危机与接班人危机。两者尤其是后者,成为引发「五八劫」的深层政治根源。
所谓接班人危机,用当时一篇批判文章的话来说,就是年轻一代究竟是「革命前辈的接班人」,还是「替资产阶级殉葬的金童玉女」?
1957年1月,毛泽东《在省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》里,谈到石家庄一所学校因就业问题闹事时,就特意指出:「我们高等学校的学生,据北京市的调查,大多数是地主、富农,资产阶级以及富裕中农的子弟,工人阶级、贫下中农出身的还不到百分之二十」,「地主,富农,资产阶级,民主党派——他们老于世故,许多人现在隐藏着。他们的子弟,这些学生娃娃们,没有经验,把甚么『要杀几千几万人』、甚么『社会主义没有优越性』这些东西都端出来了。」
这就开启了以家庭出身为依据的「阶级分析」,以及动辄追查「学生娃娃」背后的「有胡子的人」的传统。
钱还分析,毛泽东这一时期特别注意到中学生的动向。他在1957年2月27日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(扩大)会议的讲话里,就有这样的一段话:「去年—–有十七个学校七千人罢课。全国有五百万中学生,中学校长与党委书记要好好研究如何办好学校,五百万个学生闹起事来,也不好办啊。」
所谓上有所好,下必迎之;上有所虑,下必解之。「五八劫」的本质,就是在反右扩大化大潮中,为迎合毛「好好研究如何办好学校」的指示,地方大吏「媚上整下」的杰作。几千名中学生的稚嫩命运,也因之被掐住脖子,改变轨迹。
五十年过去了,「五八劫」中的蒙冤者始终没有沉默。1962年,他们给周恩来写信上诉,被作为反革命事件追查,有人因此而入狱。1967-1968年,他们成立「五八高三造反联络站」,搜集保存大量相关文件及当事人材料,在以后的「清理阶级队伍」运动中,又遭到残酷迫害。
2005年起,经过王建军等老人近3年的努力,《五八劫:一九五八年四川省中学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记实》一书终于自费出版。「用五十年的血和泪,记下这行将被遗忘的历史」。
随着此书出版,发生在1958年的四川的这段残酷历史图像,以最接近完整、最接近真相的样貌再现于世。如菲奇诺所言:「本身注定要消逝的东西在历史中获得不朽;不存在的东西变成存在」。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话,则是「国可亡,而史不可灭」、「不信青山唤不回,不信青史尽成灰」。◇